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60歲及以上的銀發群體人口占比18.7%,達到2.64億人。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使得養老問題和銀發經濟逐漸引起大家的注意。
近兩年,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針對養老和老年教育方面的政策。對老年賽道的企業來說,未來有哪些機遇和挑戰?芥末堆將持續關注養老問題,為大家帶來最新的政策消息、行業動態和分析。
政策
對特困行業實行階段性緩繳養老保險費政策。
不斷發展和完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老有所為
要推動“互聯網+養老服務”發展
嵌入式養老服務應突出市場化與連鎖化,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品牌。
圍繞“一老一少”服務等人才緊缺領域,調動一批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和職業院校深度合作。
2月18日,上海市政府印發《上海市促進養老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對限制淘汰類產業對應專業、辦學“過熱”專業、國控類專業從嚴控制招生規模。
志愿者既可以在60歲以后兌換相同時長的服務供本人使用,也可以贈送給直系親屬。
招生對象為當年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的應屆生,及近三年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目前未就業的往屆生。
鼓勵和支持銀行保險機構推出更多元的養老金融產品。
參加人可以用繳納的個人養老金在符合規定的金融機構購買金融產品。
通過、“互聯網+”、中醫藥保健技法等方式,提升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能力。
觀察
無為而治,降本增效。
政府出地企業運營,能挽救養老院嗎?
做農村養老,不應該只是一個講求個人犧牲的模式。
面對光怪陸離的互聯網世界,銀發群體在應對各種“潛規則”時顯然有些吃力。
誰先抓住銀發人群的興趣點,或許就能夠在下一個五億人的市場中獲得先機。
從擁有超過1億月活用戶總數的母嬰平臺,轉向有五億人潛在需求的銀發經濟
政策的頒布雖然為日醫學館創造了機遇,但頻繁的修訂也帶來了風險。
如何活下去,這是個問題。
銀發市場能否成為“增量蛋糕”?
怕影響房價,怕老人過世?
探索既不脫離自然,又不脫離社會的中國式農村養老模式。
暢通養老護理職業教育體系,解決人才培養結構失衡等問題。
投資機構早已重金押注。
50+電競用戶,5年后將突破5000萬。
發展老年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這個“被忽視的市場”或許值得被重新認識和關注。
在無錫,一群老人攀爬數字鴻溝。
需求端、市場端皆有痛點,爆發還需要時間。
“我已耄耋,童心不泯”。
掘金中老年人市場。
挽救老年人“生命的最后一摔”。
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強勁的資本力量,或將推動老年培訓市場快速發展。
老年大學的需求將是人口素質躍遷帶來的需求改變。
倍樂生組建了Digital Innovation Partners,以推進數字化轉型。
老年教育存在資源供給、渠道下沉、部門協同等問題。
老年人的韭菜可不那么好割了。
從追求生活品質、人際關系再到自我實現,老年人多層次的學習需求催生出多元化的在線老年教育參與者。
不容小覷的剛需市場。
獲得“健康”和“社會參與”,是再就業的強動機。
投融資
紅松創始人及CEO李喬表示,不能將紅松定義為中老年教育。
國內外Q1季度老年領域要聞請查收~
企業動態
以開課吧的學員作為首批種子用戶,通過年輕人觸達父母群體。
行業
先人一步,預判老年行業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