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利用電子教學工具構建數碼化的教學環境
“難以置信的是,學校連一臺網絡打印機都沒有?!?/p>
每當周劍豪回憶起2014年初來荃灣商會學校當校長時,都會想起這一幕:每位教師的教學資源都是隨身攜帶在“手指大的U盤”里,教師所有的知識管理都基于“口傳心授”。
因此,周劍豪首先是解決教師的知識管理問題,將教師的教育產出全部保留在學校的共同區域里。通過服務器,所有教師都能存取、了解、得到整個學校的信息。
回頭來看,學校的變革經歷了從投影到白板,教師教學從Chalk & Talk(粉筆與講授)到PPT的運用等等的變化。而這些改變都源于教師的需求。
改變:上午主科課VS下午的多元智能課
談到引進平板電腦,周劍豪提到,與內地大部分學校不同,在香港購置學生所用平板電腦是“一車車”的。
因為小班教學的規模,在香港往往是20多位學生組成一個班級,每一個推車上會裝載20~30臺平板電腦。通常都不會是固定的一車在每個課室,每次需要運用平板電腦輔助教學時,技術員才會用車子把平板電腦推上課室派發。所以這樣下來學校里一般擁有3~4車推著用,也就是可以同時滿足3~4個班級的授課需求。足夠供應各級在不同課時使用,教師感到得心應手。
學生在STEM課堂使用iPad學習計算機編程
平板的使用是如何延伸到學校以外?也就是學生也要開始在家里用資訊科技來學習,比如電子課本。周劍豪說:“對于香港的小朋友來說,學校幫他們買了書,每一本都會有一些密碼,學生回家之后也是有事要做的?!?nbsp;
學生利用電子課本進行“小老師教學”
運用平板電腦以后,周劍豪表示:“我能看到這幾年的記錄,老師的使用頻次越來越多。也就是說,老師的教學范式有一個轉移?!?/p>
現在的常態課,周劍豪用四個環節劃分,導入、教師講解與練習、小組活動、總結。他表示,在“小組活動”的環節,能明顯感覺到變化的。
“小組活動就是透過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來安排教學,而不是做學習單,不是說計算三條算式,這些不是任務,也不算是活動,而是用一些具趣味性的活動或布置一個生生互動的任務來鞏固他們的學習”,周劍豪說道。
周劍豪以一節英語課為例,“在沒有電子設備學習的時期,老師只有一只粉筆,不外乎就是,寫六個單詞在黑板上,問問大家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后來開始借用一些實體教具,比如將六組詞粘在卡紙上,在小組里面,把它洗亂,然后就讓他們把句子重新排好,這也許是早前的小組活動。如今,可能是在電腦里面做一些應用程式讓學生將詞組拖來拖去,馬上得到應用?!?/p>
“當學生拿著平板電腦,我們更加倡導一人一機,令他們能有更個性化的思考,也鍛煉了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周劍豪說道。
學生利用iPad進行小組活動
學生使用平板電腦的過程中,其學習動力主要源于興趣。無論是教學工具的引進還是課程的研發,都圍繞學生興趣來推動。
周劍豪表示,一開始在校內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使用平板電腦,是希望能夠刺激孩子學習興趣,后來教師看到正向的反饋,學校才逐步擴大規模。目前正著手開展的App Inventor 項目課程也是面向創新科技的需要而推行的。
除了上午的主科課程引入了平板電腦外,周劍豪還嘗試改變下午其他的學習活動。
“每天兩點三十五分之后,我們開設多元智能課。除了自學和一些游戲性學習以外,我們會安排教師來教他們功課輔導?!北热?,低年級的學生學習寫中文的時候,掌握筆劃比較困難,可以在課室的自學角,運用平板登錄香港的字詞網站,把字輸入就能看到正確筆畫。
在英文單詞積累活動上,學生可以與老師分發的AI機器人對話。比如,給出一張巴士的圖片,學生可能就會讀出“Bus”,那系統就會接收辨認學生發聲,如果發聲正確,就會說“You are right!”,如果不正確,也會指正。
趨勢:教育不再發生在實體區域
疫情期間,周劍豪對教育有了新的思考。他認為,課室以外的區域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
周劍豪經常會帶小朋友去一些不同的地方開開眼界。比如,小朋友可能都沒有去過內地的大好河山,他鼓勵學生一定要去親身經歷。他還曾帶著學生去北京、武漢、敦煌、西安。更遠的,去韓國看看科技、去澳洲看看環保情況和袋鼠、去新加坡參與機器人編程比賽。
學校舉辦境外學習,安排學生到澳洲學習英語及當地的文化
這些都是教室以外的實體區域,而網上空間也很重要,周劍豪認為網絡課程是教育的另一種趨勢。
相比之下,香港的娛樂行業更早嗅到網上電視的商機。周劍豪舉例道,“以前打開電視,想看電影,需要去Video On Demand付費觀看。后來有一種無線電視,是一個電視的盒子,用戶點進去之后就是一些不同的娛樂區域,有免費平臺區域。比如,在TVB的myTV SUPER里面就有很多不同的節目?!?/p>
所以,周劍豪認為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在網上自主地選擇課程是未來教育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在這樣的趨勢下,有兩個環節,校長可以提前思考與準備?!敝軇澜榻B道。
第一個方面,做好硬件設備準備。比如,學校通過資助計劃向清貧家庭的學生免費幫扶平板電腦,以供在家學習使用。又如疫情期間,有學生因家里網絡故障,無法上網,學校采取借用原則,盡力幫助每位學生都擁有一臺學習設備。
除此之外,學校還應協助學生逐步形成使用學習設備所需的“資訊素養”。周劍豪教導學生,“拿著平板電腦不是為了去玩游戲或者看不良網站,一定要學會自我管束,要有一些律己意識,適當地運用平板?!?/p>
第二個方面,學習材料。在這方面,周劍豪做了很多看似無關,但非常實用的準備。學習材料需要大量的教師一起參與錄制,所以在較早前,周劍豪有意地讓老師積累了很多拍片剪片和制作教育視頻的經驗,豐富學習材料。
其次是構建My Learning Super 平臺,與其他學校的資源平臺不同,周劍豪采取不收費原則,學生進入了這個平臺,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學習區,而學習區里有很多的自學片段。
談到網絡學習平臺如今的運用情況, 周劍豪提到:“平日,中文老師課時不足,很難將語言精髓傳遞給學生,比如表達能力的精華——四字成語,他們沒有很多時間來教四字成語,平時的教學遇到了多少四字成語就教多少。但是中文老師現在就打算將一些四字成語的說明、講解、應用拍成片段,小朋友有空就看。我們知道,多幾個四字成語是能讓表達鏗鏘有力的,而且說服力、感染力強一點?!?/p>
在數學上,周劍豪觀察到小學生對數學都很有興趣,特別是一些有趣的數學題,但是怎樣才算有趣呢?他表示:“口算、速算、奧數,如果將這些技巧拍成片段,以供學有余力的學生觀看。既解決了課時有限的難題,又不斷地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p>
另一方面,小學階段經常會出現學生已學會的內容,在考試的時候又不懂的現象。周劍豪解釋道,“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受制于短期記憶,小朋友很快就會忘記之前學習的東西,所以老師就會將一些以前沒有的練習拍成片段,學生就能體驗不同的題型,同時也能重溫一下?!?/p>
除了主科,這在課余時間對學生也是有所幫助的。周劍豪談自己與學生的趣事,“比如有個班級的學生喜歡國寶,很喜歡去海洋公園看熊貓。我反問學生,你們知道有多少呢?你們那么喜歡熊貓,熊貓的尾巴是什么顏色的?學生回答不了。所以老師嘗試拍攝常識小百科片段,學生可以通過觀看片段,了解國寶的特性和習性?!?/p>
疫情期間,學校安排學生利用Zoom進行實時網課
周劍豪總結道:“智慧教育不是只有一些科技硬件就能稱為智慧教育。因為硬件只是一些日新月異的新設備、新產品和工具,只是一些學習工具而已?!比绾芜\用學習工具達到智慧教育的效果,正是荃灣商會學校正在努力發展的方向。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